博物館文創的春天是否真的來臨?
對于每一個城市而言,博物館既是地域名片,同時也是地方獨一無二的文化IP。近兩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促進文保單位進行文創開發、推動“文物活起來”的背景下,對傳統文化優質IP資源覬覦已久的互聯網巨頭們,在完成游戲、動漫、影視等行業的IP布局后,終于把觸角伸到文博行業。
然而,更應該看到的是,除了上述少數“試點成功”的博物館,還有更多“坐擁”大量傳統文化基因的博物館在文創開發上并非像想象中那么風光,或是一帆風順。不少專業性、偏遠地區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依舊停留在粗糙的創意設計階段,還有很多博物館礙于開發風險和沒有專門的項目資金,無法投入精力和物力進行文創開發工作,這些博物館在文創開發上面臨了許多的問題。
首先,文化文物單位絕大多數都是公益類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長期以來依賴財政撥款,免費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不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收益政策和服務管理制度不明確,無法與自身利益掛鉤,導致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積極性不高。
其次,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政策、公益一類單位在開辦企業、收入分配、獎勵機制等方面有很多限制。基層管理部門對文化文物單位能不能搞文創產品開發認識還不統一,有的地方還以“公益一類單位不能搞經營”為由叫停,導致目前不少地方仍未能有實質性開展。文化文物單位自身管理與激勵機制不健全和現行的財務審計制度,導致很多單位無法建立合理的分配和激勵機制。
再者多數單位文創開發基礎薄弱,有的單位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開發方式,與社會力量合作還不充分,創意創新能力不強,存在同質化現象,個別文創產品有與文化價值脫節的問題;
另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人才不足,尤其是創意研發、經營管理、營銷推廣人才緊缺等同樣制約文創開發工作。
此外,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還需要面對多品種和大批量的問題。只有當多樣化的文創產品匹配大批量的消費市場時,市場才會有實力消化掉這些文創產品。所以一家博物館單獨去做文創產品是很困難的,跟一家景點單獨投資開發系列的文創產品一樣,成本會很高。
——博物館文創產品如何突圍?
結合臺北故宮文創開發經驗,通過實地考察國內多家文創開發運營相對成熟的博物館,同時與多位專業設計師、文化創意公司管理人員,包括試點單位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對話探討,專家總結了在當前這個信息共享、設計眾創、開發眾籌的時代,突破現有博物館文創開發的瓶頸的策略。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推動下,共享經濟模式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博物館、企業、設計師等都應該清楚在各自在整個文創鏈條中最擅長的優勢所在。發展博物館文創產品,必須突破“博物館資源只能為博物館所用”局限。完善文創基礎工作,遵循文創設計美學方法論,試驗探索多方股份合作機制,以上環節一個都不能少。此外,博物館還可以與部分在地高校、設計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達成設計聯動,在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同時,借助專業的設計力量,研究開發有效的文創產品。
這樣各有分工,利益共享,在多方優質文化資源、創意設計資源與巨大消費市場空間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創造一個開放的文創平臺,通過創意設計賽事或創意審查會等建立“設計方-版權方-生產方”之間公開透明的文創開發機制,形成全民文創的大氛圍,最終解決源頭創意、版權開發、銷售渠道、品牌營銷、利益分配等問題,形成閉環造就生態,共同促進博物館文創的全民眾創眾籌創新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