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博物館產業基礎比較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博物館已不僅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文化遺產的機構,還成為服務人的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的文化服務和教育機構。目前,中國博物館藝術產業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更廣泛意義上“博物館藝術產業”的開發,不僅僅包括博物館藝術品IP的文創開發,更包含“藝術產業”在博物館發展全局層面的實現路徑,找到博物館藝術產業發展的表達空間。
使博物館這一平臺架起公眾與藝術的橋梁,將審美經濟、創新思維、跨界合作的思路融匯于博物館事業當中,煥發博物館藝術產業新的生命力。
通常情況下,除了政府補貼,博物館自身的收入主要包括門票、商店、活動項目、基金會和私營企業捐助等。對于免收門票的博物館而言,捐贈與遺贈、基金會、私營企業贊助通常是主要經費來源。
截止到2015年,全國備案博物館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837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745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
文物局將其中專業化程度較高、功能比較完善、社會作用發揮比較明顯的4626家博物館編制成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包括國有博物館3536家(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801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735家),非國有博物館1090家。
博物館行業發展趨勢
1、技術化、多媒體化增強互動體驗
多媒體互動手段逐漸成熟:多媒體展示技術已經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不斷滲透,采用聲、光、電多媒體技術和自動控制手段,把幻影成像、實時人景合成、虛擬、激光、三維動態成像乃至VR、AR、全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結合傳統的展示內容,合成腳本,產生全新的展示效果,增加了展示的可看性和參與性。
2、更頻繁的文化交流,更具有影響力的特展
超級特展逐步成為獲取資金支持的手段。超級特展可以吸引大量觀眾,增加門票收入和博物館商店的銷售額,還可以推動整個城市的旅游業發展。
3、更深入參與社區互動,提升重游率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博物館和周邊社區將進行更深入的互動,保留“神廟”的收藏屬性,獲得“公共場所”的一切特質,在未來城市生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藝術審美是博物館的核心功能。在新博物館思潮及審美經濟的推動下,博物館的經營重心,已由傳統對“物”的管理,轉向對“人”的服務。政府也逐漸加大了對藝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博物館迎來了藝術品開發與藝術產業發展新契機和新挑戰。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