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最新發布的《未來20年航空客運預期報告》中預計,2036年,全球航空客運量將達到78億人次,是2017年航空客運量(40億人次)的近兩倍。其中,亞太地區將成為推動全球航空客運需求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此前IATA預計2022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
航空客運需求東移
報告指出,未來20年,全球航空業客運需求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6%,而與過去全球航空業客運來源主要是西方國家不同,亞太地區將逐漸成為推動全球客運需求增長的巨大驅動力,超半數的新增旅客都將來自該地區。
報告預計,到2036年,亞太和亞太區內航線年度新增旅客將達到21億人次,整體市場客運總量將達35億人次,客運需求年均增長率預計將達4.6%。相比之下,北美地區2036年客運總量預計為12億人次,年度新增旅客4.52億人次,客運需求年均增長率為2.3%;歐洲地區2036年客運總量預計為12億人次,年度新增旅客4.52億人次,客運需求年均增長率為2.3%。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特別提到了中國的客運需求增長。報告說,2016年IATA曾預計,2022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而今這一時間節點或將提前兩年。因為按照目前趨勢,中國客運需求增速略快,美國客運需求增速略慢。初步預計,與2016年相比,2036年中國新增旅客9.21億人次,客運總量將達到15億人次;美國新增旅客4.01億人次,客運總量將達到11億人次。
中國民用航空業的發展令人矚目。目前,從旅客數量來看,中國的航空公司和機場已挺進全球十強之列。包括北京新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將確保機場運力能夠滿足持續攀升的客運量。2015年,中國赴美游客人數超過了日本和美國旅華人數,這是歷史上這一數字首次發生逆轉。強勁的國內國際航運需求將持續增長。而在比較受關注的航班延誤方面,國家民航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月份至11月份期間,航空公司的正點率達到76.48%,同比提升了9個百分點。在安全方面,從2016年上半年和過去5年(2011-2015年)的平均水平來看,北亞地區的航空事故率最低(含所有機型)。
風險機遇共存
國際航協理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表示:“所有指標均顯示,全球航空運輸需求將持續保持增長,我們需要為未來20年客運量成倍增長做好準備。對于航空運輸業的創新和繁榮發展而言,這是個利好消息,但對于政府和行業而言,要確保能夠成功滿足基本需求也是一項巨大挑戰。”
對此,報告進一步分析說,IATA關于未來20年航空客運需求目標的實現確實面臨一些風險。最值得警惕的是,航空增長的潛在收益能否最大化將取決于貿易自由化程度和簽證便利性,如果未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旅行禁令限制政策頻出,航空客運需求增長率將放緩至2.7%,收益將隨之下滑。這意味著到2036年,年客運量將減少11億人次。相反,如果自由化發展步伐加快,年均需求增速提升超過兩個百分點,未來20年全球航空客運量將增至3倍。
報告強調,要實現增長,就需要加強航空業、社群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機場跑道、航站樓和地面通道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針對如行李和安檢流程、貨物處理和其他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必不可少。亟須加強空中交通管理,以減少航班延誤,縮減成本,降低排放。 德·朱尼亞克也表示:“需求持續增長給基礎設施帶來重大挑戰。解決方案不在于更復雜的流程或建造越來越大的機場,我們應利用新技術實現機場外操作,簡化流程,提高效率。相信通過與行業內外的伙伴合作,我們能夠找到以實現持續增長為目標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